首页 > 快看 > 正文

长春地铁首部广播剧 从"创"到"播"一个月

2018-01-31 14:43:58 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

原标题:从“创”到“播”一个月

长春市民李思璇一家人6点多就来到长春地铁的长春站北站排队,买到了这里发出的第一张地铁票;在长春地铁1号线工农广场站,吉林省实验中学的张凤龙老师走出站台;79岁的郭秀芬老人,8点从繁荣路站进站,坐到北环站,又坐往返车回到繁荣路站,总共用了1个小时……

2017年6月30日7时18分,吉林省首条地铁线——长春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。在这之前的一个月里,来自长春、乌鲁木齐、哈尔滨的3位广播人,他们上工地、走企业,历尽艰辛,不仅写出了长达4.5万字的报告文学,还在最短的时间内改编了10集广播剧。

“我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,已经是2017年5月底,当时要和地铁方面取得联系,同时需要组成一个创作队伍,时间非常紧张。”长春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记者、编辑李洋向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记者介绍,他们要在地铁开通之际,制作每集21至25分钟的10集广播剧,时间非常有限。

学习敬业精神

也看到梦想希望

1994年,长春市轨道交通筹建办公室正式成立。1996年,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方案提出了“一环三线”城市快速轨道线网的初步构想。从2000年5月开始建设第一条轻轨线路,到地铁1号线试运营,长春走了整整17年。

如何诠释长春地铁走过的历程,以及数以万计地铁工作者的辛勤劳动?李洋和她的创作团队成员——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高天龙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郝佳音一起,他们在采访期间,常常每天凌晨出发,晚上八九点钟收工。由于高天龙在接到这个任务时,还有别的作品需要创作,他从乌鲁木齐到长春,加上行程一共只能有5天的时间创作。

“高老师到长春的时候,我去机场接他,当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,由于时间紧、任务重,高老师第二天早晨7点30分就投入到了采访中。”李洋介绍,采访的过程中,正处在长春地铁的调试阶段,所以要采访相关人员,只能在他们开会的间隙,或者是吃饭的时间。

“高天龙老师来的时候,再有半年就退休了,但是他的工作热情,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。”李洋说,尽管这10集广播剧采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,但是她却在高老师的身上,学到了广播人的敬业精神,从地铁工作者的身上,看到了“80后”“90后”后青年一代承载的梦想与希望。

短短一个月的时间,李洋、高天龙、郝佳音3位广播人,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,却怀揣着同一个梦想,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,高质量创作完成这部关于长春地铁的广播剧。

记录建设过程

也记录建设者

“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,长春的土质比较疏松,施工中有许多难点,而且有些地区的地铁施工是直接从地上往下挖,而长春人民大街是长春的交通主干道,采取的是暗挖的方法。”李洋介绍,他们通过采访,及时对这一技术问题进行了采写,并在广播剧中播出了技术人员是如何解决这些技术问题的。

“在我的意识中,施工单位没有什么企业文化,每个人也就是干干活就完事了,但在采访中,却感受到了另一种不一样的文化,我们也把这样的文化通过广播剧的形式,播放给我们的听众。”李洋介绍,中铁十八局每个月都会出一本月刊,这本月刊有一线农民工创作的散文、诗歌,以及他们的梦想、对家人的思念。

有一个农民工,从他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当电工,经过20多年的奋斗,他取得了高级电工证,取得了特种行业许可证,如今已经50多岁的他,有长春的企业想高薪把他聘走,但是他却选择留在了地铁,3位广播人通过对这个形象的深度采访,向听众展现出了一个农民工的担当意识。

在李洋的意识中,做工程施工的人员,一定是中老年人居多,可是通过这一次的采访,她发现年轻人居多,而且一些年轻人还担任着领导职务,他们成为地铁建设的主力军,李洋和她的创作团队,在广播剧中着重描写了这个主力军的社会价值与担当。

如今,这部广播剧不仅如期完成,也如期在广播中播出了,这是首部关于长春地铁的广播剧,广播剧中以大量的史料,记录着长春地铁的规划史、发展史、奋斗史,还有建设者们辛勤劳动的足迹,在这背后,是3位广播人一个月间默默的劳动与付出。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免责声明 | 诚聘英才 | 广告招商 | 网站导航

投稿:QQ:4 0 174 91 35

Copyright @ 2008-2018  www.wenhuiwa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

文汇资讯网 版权所有

联系我们:855 729 8@qq.com

未经文汇资讯网书面授权,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!